广种福田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结夏安居是佛教丛林节日之首,也是佛教僧众重要制度之一。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又叫僧自恣日。而由于僧众精进修行,十方诸佛心生欢喜,所以解夏这天还被称为佛欢喜日。佛陀曾指导目犍连于此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僧众,以此功德救拔其母堕落饿鬼道之苦,此即为盂兰盆法会的由来。佛陀所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期间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结夏安居

vassa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雨安居(巴利语:vassa,梵语:varṣa,原意即“雨”),佛教术语,也称为结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在结夏安居结束之后,开始供僧衣节。

 

结夏安居藏文发音叫“雅涅”,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的闭关活动。不管是藏传佛教寺院,还是在汉传佛教寺院,每到夏天丛林律寺僧众都有结夏安居的习惯,在《佛本行集经》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是因为佛陀在印度弘法,发现印度夏天天气太炎热,外出托钵容易中暑外,夏天蛇类及蚊虫特别活跃,外出托钵也会踩伤或惊吓到这些小生命,因此自己便带领弟子们禁足闭关,也趁机教导弟子深入佛法、精进修行。《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所以,这是从佛陀释迦牟尼在给孤独园结夏安居后每年不能缺少的规矩。

 

 结夏安居的历史传承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古印度,气候炎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外出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

在古印度安居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第二种为后安居。在藏地,按地区的历算和古印度结夏安居时间来安排。前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七月十六日到十月十五日。在汉地,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古印度佛陀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在印度,因为夏天有大约九十天期间的雨季,这期间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各方佛教弟子集合于一处,僧众通过民主决议决定安居地点、划定区域、安居主持人员藏语称之为“亚达巴”、食物和物品管理人员等。所以,也有人说佛教团体是最早通过民主决议的团体。在结夏安居期间,僧众要听讲述佛法,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或寺院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

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界限,小屋、树下、山窟、聚落、寺院等处都可以。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危房、空树、露地处等安居,这是因为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就是考虑坐夏者的人身安全,并要保证坐夏者的生活、安全,清净之地。藏区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是因气候、环境条件、民俗民情制约等原因有变通之处。一般以每年农历或藏历的六月十六日开始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青藏高原的夏季,故称夏安居,或结夏、坐夏等。

藏地行安居的制度是从吐蕃王赤松德赞建立桑耶寺并七觉士出家建立僧团后开始,在各教派,各寺院大小都依照《律论》而行结夏,结夏也是各寺院、僧众的主要清规之一。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尼泊尔雪谦寺结夏安居法会

结夏安居的仪轨及修行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要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区域和开始。现在,安居仪式都在六月十五日,僧众进行半月说戒后开始安居开始前的准备,由“亚达巴”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戒律和注意事项,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

  

其程序为:

  1. 洒扫敷座;
  2. 挂尊胜幢及佛像和供品等;
  3. 鸣锣集僧;
  4. 入堂恭摄;
  5. 受筹法,即事先进行半月说戒;
  6. 上座大德说安居之事。

 第二天早晨为安居正式开始(六月十六日),也需举行一定的仪式。首先到上座主持那里,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间,如遇下列情形,应该迁移,否则就是犯戒。即:1、起火燃烧;2、毒蛇骚扰;3、水淹;4、国土不准处;5、盗贼;6、眷属骚扰处;7、有女难处等,安居圆满后称为解夏。

安居最后一天,大家仍齐聚一堂还要进行半月说戒,检讨各人在坐夏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然后僧众着三衣,持钵与禅仗,说法偈到区域外踩青,此后坐夏结束。

佛陀释迦牟尼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

在藏传佛教里,结夏安居其实是寺庙一年里头最重要的闭关活动。各个寺庙因人数、师资、经费及资源不同之下,每个寺庙规定不同功课和戒律。结夏安居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在住持带领下,全体僧众于佛前发露忏悔自己过失,检讨这一年来自己是否认真用功精进修行、利益众生;第二个是感恩所有护持寺庙的功德主,因功德主的慈悲布施,寺庙得以运作、师父们得以顺利出家修行。因此,一日三座修法后回向给这些护持者和一切有情众生。

 

结夏安居与供僧功德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来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出家众仰仗修行,进德修业;在家信众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长。也由于信徒布施道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让他们没有物资的缺乏,而能积极弘法利生,将佛法遍布世间,居士于此因缘供僧,可谓护法护教的菩萨行。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佛经中说,即使平时供养僧宝的功德主也有五种功德:

(一)名闻四远,众人叹誉。

(二)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

(三)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

(四)命终之后,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

(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后世。

 

供佛斋僧,功德殊胜,经典也有无数记载:

《赞僧功德经》: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于大海量,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

《佛说诸德福田经》: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

《佛说布施经》: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如是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属—如上布施,随愿所求,无不圆满。

《佛说盂兰盆经》: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阿毘达磨俱舍论》: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

结夏安居|僧众重要修行制度之一

而结夏安居这段时间,僧众非常清净,修行努力精进,在此期间能有机会供养僧宝衣食,来保证僧众正常学习、修法,是功德主们累积福德的大好机会,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也能为后世成佛解脱植下善妙的种子,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