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ABC

法律与戒律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对于任何一个有政治存在的集体而言,都会有人为制定的法律存在用以约束人的行为。除此而外,还会有由于文化本身沿袭而产生的道德标 准。现代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变得越来越强了,任何一个个体稍有造作,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我们称呼“ 地球村” 的时候,想 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减小,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良性的互动,否则很容易就会殃及村民,因此法律的存在就显得似乎更加必要了。

    现在我们来说说法律。抛开其本身的人为因素,比如执法者的政治目的、法律上的人为操纵等等,法律本身到底能不能彻底解决人自身的内心问题和社会框架内的安定和谐呢?我们举例来说明。

1.  杀人罪:比如某人有意采用不同方式或无意行为而导致对方死亡,依照不同国家的法律会得到不同的惩罚方式,并依据肇事者的认罪态度去量刑。尽管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死刑,但在不少国家仍然还会有死刑。案例分析:俗话说,杀人偿命,那么一命换一命的方式在所难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共出现了两个杀手,一个被命名 为罪恶的,一个被命名为正义的。那么这个所谓的正义就真的是正义的吗?让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佛教中,十不善业当中的第一重罪就是杀生,而根本罪指的是杀人。因为人身难得,得到一次人身可能需要千百万劫的世间,而只有得到人身才能修行佛法,最终成就地道功德的圆满。因此,上述案例中两个杀手 都是罪过的,因为他们在行为上已经造了杀业,如果在命终前遇不到佛法,没有发露忏悔,那么生命结束后一定是堕入恶趣,而且堕入地狱道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佛经中这样说,杀害一条生命,需要500 世来偿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的表面,但本质上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罪上加罪的过程,两次杀人的过程的执行者以及参与者将沾染同样的罪业,因果不虚,待到因缘成熟时,自然感受恶业的果报。再向外延展来开,在事件发生和最终执行的过程中,任何和这件 事产生关联的人如果心生怨恨或随喜杀生,也将在各自的心识中种下一个恶业种子,当业成熟时,势必要感受相应的果报。如此说来,就好比六道轮回图中十二缘起中的业,如陶匠手中的制陶机,一旦转动起来,必将随业流转,不知所踪。

2.  其他罪:如由偷盗、贪欲、淫欲、恶语、酒后、所引发的其他一系列破坏世间法中的社会安定的民事罪、刑事罪、经济罪、政治罪等等,法律都会有相关的准绳去量刑。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还会出现案例1 中的一连串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说这个所谓的法律准绳,因其是人为制定的,所以必然具有主观性。它只是暂时性地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对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但是并没有 真正解决人内心的贪嗔痴三毒,当政治处于无序化的时候,即没有所谓的法律来约束的时候,就是这三毒大爆发的时刻,那么这个社会、这个地球还会真的安定和谐吗?举个非常常见的小案例,城市里的交通由红绿灯来控制,车辆行人井然有序,可一旦某个红绿灯坏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场景又如何呢?一片混乱、相互争抢, 更无法想像大的社会环境出现问题时,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可见,法律只是在一定的框架和条件下暂时性地解决了某些问题的表面,而在这个表面安定的下面却隐藏着更大的隐患。那么这些无尽无休无量无边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彻底解决呢?让我们引入佛法中的戒律。

  首先要说明的是,戒律不是强制别人去执行的类似于法律的条款,因为它不具有人为因素。为什么说呢?因为所有的戒律都是佛陀在智慧观察娑婆世界的因果不虚之 后,依据不同人的根器,在离苦得乐的道路上的不同阶段要遵循的不同原则而宣说的。所有表面文字的背后是以不虚的因果为基础的,同时内容之间又有这甚深的佛教逻辑推理。暂不说稀有的修行戒体比丘士所要受持的比丘戒,以最简单的在家居士戒为例,总共分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戒。佛陀在十善业经中详细 宣说了身体的恶业(杀生、偷盗、邪淫)、言语的恶业(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和意识的恶业(贪心、害心、邪见)。明确地告知了什么是当舍的,什么是当取的,取舍之后的生命形态又是如何的,比如杀生短命多病,放生长寿吉祥;偷盗者感受恐惧、财富受用贫乏,乐善好施者会更加富有;邪淫者感受家庭不合、来世 相貌丑陋,饮酒会产生杀盗淫妄等一切过患等等等等(具体内容请详见大圆满前行外前行中的说明)。这些都是对我们基本思维和行为的谆谆劝诱。

  想一想,不用说每一个人,如果整个地球村的大多数人能将这些真实无伪的取舍了然于心,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以此为准绳自律,并能推己及人地劝诱他人,那么这个 世界将是什么境界啊?安定自然不在话下,而这时的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和谐。因此,这些才是整个地球村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反观目前我们社会中的林林总总,我们又作何感想呢?

  因此说,通过强制手段约束人的行为是徒劳的,而在思想的根源上教育人才是最具实际意义的。

  法律和戒律,一个指标、一个治本,一个饮鸩止渴、一个彻底洗涤,到底要怎样取舍,一切尽在我们自己手中。

 

班玛秘书3 号